人大了,會想以前覺得是“大人”才會想的事。走在街上,看見身穿校服的學生,會羨慕他們同學之間的笑罵和一臉的不知世故。成長與長大,探索青春何解與渴望回到過去,學生時期與成人禮之後。對我而言,這個過程是,由學生時代步入二零之後,先是吃驚於一個decade的退役,然後是對2字頭之後的下十年人生的…不知所措?然後是逐漸遠離童心和無憂,慢慢習慣大人們複雜`矛盾`多了愁緒`少了那種簡單快樂的日子。
20歲打後,分別和幾個不同地方的好友討論過這個最搐動我們年輕人神經的話題。我們都是渴望被愛的人──起碼我和我的好朋友們皆是。大半年前,突然,我說了一句,不愛了,大家都嚇壞了。理由?我無從說起。每一次的解釋,我自己聽起來都好像是堆砌出來敷衍人家;這讓我一而再再而三地──也不明白了,到底這有多大的說服力?再到後來,我的理由就被簡化成一句:我想自己一個人。熱戀中的大學同學不明白,失戀的朋友只能和我一起把酒談心問個天出了甚麼錯,單身的朋友有的歡迎我的歸隊,有的嘆息我的不懂珍惜。
無論如何,有一點我現在是知道。想要被愛──除了要先自己“可愛”,也要自己願意去愛和付出。我未嘗不是這樣,但後來的我累了,長大了,忙碌了,四處流浪了,不願意也不肯定自己能否去付出等同的感情了。我到底是懦弱了;懦弱於在付出上的不負責任。如是這樣,不值得他人去浪費時間吧?
有一點卻很有趣。不同地方隔著十萬八千里和幾個海峽都好,女孩子們的心思卻都大同小異。美說,德國的男生都死了,好的都跑到隔海的鄰洲。看著她美麗的臉龐,想起她和他的處境,我也答不上話。畢竟她是我最談得來的知己,加上她的心和為人,我真的期望她得到最大的幸福。但這又何嘗不是我對朋友們的祝福?我和C君說,大家都沒有變呢,人都很好很好;哎,真希望他們幾個都能得到很好的“歸宿”(男女都是啦)。但C很敏感,以前也是,現在更甚。到底出了甚麼錯?大家都還是single?我不能給與答案,但也不能只是丟一句起不了作用的“等一等吧”。只是粗略地覺得,是不是對愛情期待太多要求太多的人(和其社會)就會把簡單的一個“追求”弄得複雜弄得耐人尋味`時而要兜遠路`時而要靠猜測要玩心理遊戲?
其實我對這個話題真是一竅不通,只因為看見朋友煩惱然後又聽到一些驚人的消息,才有感要寫一篇這樣的entry。嗯,大家坦誠相見,就是最簡單的辦法ba。這樣,其他朋友也會少些操心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