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穿的話,大家就會對號入座,以為this is it。
說得白了的話,還是要說。因為她就是這樣的人。
在大家的面前,她可以很安靜也願意豁出去;在爸爸的面前,她可以很叛逆也有願意低頭的時候;在媽媽的面前,她可以享受懶惰也會像媽媽的媽媽般指責媽媽小孩一樣的行徑;她以為現在是最好的時代,因為她以為是自己最清醒的時候。
但其實,這也是最壞的時代,英國老狄說的。
心裡的害怕,說不說出口,都揮之不去。她不想說再見,不想看不完書,不想有遺憾,不想太靦腆,不想和親人有摩擦,不想倒數,不想去想論文讀書的事,不想被誤會,不想澄清,不想失去,不想太忙,不想不清靜,不想不熱鬧,不想夜深人靜了要一個人胡思亂想未來一年的日子和,說再見的時候。
---
我記得前年離開的時候,J同學凌晨的短訊伴著我整理行李;也記得去年臨行的夜晚去不成M同學F同學的糖水之聚。還有幾個類似的`很random的回憶。今年會是怎麼樣?
我有兩個我很疼愛的弟弟妹妹。雖然從小就不在一起長大,但我自信一直都和他們的關係很親密--是那種,多年來弟弟都把祕密只告訴我的姐弟關係。每一年和他們的聚會完後等到要離開的時候,我不會太難過--因為我知道家人一直都會在。雖然像中學的M老師曾經說過的,“人越大,其實也會越擔心家人”這樣的體會越變深刻;不單單明白家人的存在不會是永遠,相處的時間其實也在廣義般的變少。我會害怕,也會希望--至少待人,家人朋友,都賦予最大可能的關懷。我是個由走路到跑步學得慢的嬰兒,但至少我還在學著,學著要進步。
當然,我也一樣會害怕。那種borderless的恐懼感說不出口也難以字記。可能,一步一步,只能靠著對自己和身邊的人的信任,相信那些難以敘述的感情會無影無形不因人不在而破滅地伴隨脆弱的人,走到最後,走到四處,走到不知哪裡,走到讓人連害怕是甚麼也會忘記。
2 則留言:
偶爾還會覺得,
離開,是為了回來。
今天有人跟我說,‘對呀,回香港,因為有我們嘛.'
珍惜人和事物不必等於時刻能看得見握得住。
寫完這篇後,加上小孩先生的留言,覺得離開的時候不會那麼沈重了。希望吧。
也謝謝文字的抒發和陪我玩的大家。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