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歡劉美兒的blog。那種可以在自己的寫作空間裡隨意或任性或貪玩或淡淡地直接不直接──表達自己。喜歡真心的文字,那個最動容。我要從寫信開始找回以前愛寫的感覺。
今天要先寫給這個朋友,在我離港後的3年裡一直最主動keep in touch的好朋友。
偉,
這一刻的你一定是做夢也在數落我怎麼還沒有致電給你吧。回來後,errands有很多,開心的聚會也有幾次。每天早上我都是可早可早就醒來,好像夜行動物一天的精力都轉換到大白天一般。到了late afternoon和晚上,整個人就有點支撐不住(即時心情還是很亢奮)。現在是3點該是早睡的時候,但可能愧疚於還沒有給你打電話,又或是那個可怕的念頭又再出現──而又睡不著了;還是失眠呢?無從得知了。
我還記得去年暑假回來香港,有個shock──縱使我只在香港留了2星期。我還記得year 2的我是如何在掙扎和不確定然後再鐵定心的過程中選擇了soc這個major。因為大學讓我第一次喜歡上學術和那種自己自由而真心想要在象牙塔中埋首讀書的感覺。當然,和你還有我認識的幾個更更更熱愛學術和自己所學的東西的人而言,我的一時熱心或3分鐘熱度還真不算甚麼。有時你xanga和email隨意寫來關於對讀med漫漫長路的堅持很讓我動容。現在,我只會越來越覺得你適合讀這一科走這一行而非那時的另一個看似很promising也很適合你的profession。不過說回原來的話題,去年一回到香港就覺得很overwhelming。每一天上街去銅鑼灣去哪裡哪裡感覺很忙祿地花了半天時間,好像schedule填得很滿的樣子;然後一天下來,覺得又少了些甚麼能填補內在和心裡的需求和空缺?後來到底是投降了。發現原來自己回到香港在感官上從娛樂資訊得到很快的滿足,但一年下來思考culture of poverty, L.A. politics, 寫paper等等的熱忱勁跑到哪裡去了?香港不需要這些話題,也不需要這類關心,對嗎?反正我也很懶,受到最直接的娛樂享受充斥每天的生活,香港的生活空間裡從來沒有讓我愛上學術的理由──我和大學師姐說,一回到香港,好像就可以忘記自己多麼在意過的書本。回來了,書還有甚麼用?都被丟在一邊了。
這次回來,除了早對這個有心理準備,眼睛還看到了更多的事物──幾乎要把自己當作遊客。甚麼時候的我見過渣甸坊對面G2000的上層的上上層是那樣子的建築?原來,在中學時我抱怨著要快些離開香港時,我根本都沒有把這個地方看個仔細通透。
這個暑假,不想太忙了。閒時去看看香港不一樣的城市風景和周邊恬靜鄉色,去圖書館和咖啡座消磨一下時間(我有告訴你我自柏林後愛上了咖啡嗎?)然後當然少不了和朋友們hang out的時光──這也是我那麼想回來的原因吧?只是,我想,今年的我比去年少了一份不理解──我應該會找個balance在看書和繼續快活上街玩之間。
親愛的小弟弟,銀姊姊應該實際上比看起來掛念你得多。
1 則留言:
haha 口甜舌壞的壞姐姐
將在萌芽的數落和怒火弄熄了, 卻還剩下掛念和期待 ~~
張貼留言